农林牧渔规划更新

农林牧渔规划推荐

农林牧渔规划热门

淮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5—2030)

2021-06-05 03:40:24 +0000 UTC

目 录
目 录 I
前 言 1
概 述 4
第一章 概况 13
第一节 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13
一、自然地理 13
二、经济社会 18
第二节 水资源分区 18
一、水资源分区 18
二、分区概况 20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任务 21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
一、指导思想 21
二、基本原则 21
第二节 目标与主要任务 22
一、规划目标 22
二、主要任务 24
三、规划依据 26
第三节 规划水平年与范围 28
一、规划水平年 28
二、规划范围 28
第三章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29
第一节 水资源调查评价 29
一、降水量 29
二、蒸发量 30
三、地表水资源量 30
四、地下水资源量 31
五、 水资源总量 32
六、 淮河干流入境水资源量 33
七、 水资源可利用量 33
第二节 水资源质量调查评价 36
一、地表水水质 36
二、地下水水质 37
三、入河废污水量 37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8
一、供水量 38
二、用水量 39
三、耗水量 41
四、开发利用水平及效率 42
第四节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调查 43
一、河道断流问题 43
二、河湖污染问题 44
三、引江济淮输水通道 44
四、采煤沉陷区问题 45
五、湿地生态功能退化问题 49
第五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评价 51
一、水资源条件 51
二、供用水趋势 51
第四章 水资源需求预测 53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53
一、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53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54
三、农业发展现状 55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57
一、人口与城镇化预测 57
二、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58
三、农业发展指标预测 60
第三节 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62
一、现状水平年需水分析 62
二、规划水平年需水分析 65
第五章 节约用水规划 76
第一节 节水潜力分析 76
一、生活节水潜力 76
二、农业节水潜力 76
三、工业节水潜力 76
第二节 节水目标 77
一、总体目标 77
二、主要行业节水指标 78
第三节 重点领域节水措施 79
一、农业节水 79
二、工业节水 80
三、生活节水 82
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83
五、水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83
第六章 水资源配置及工程规划 85
第一节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85
一、供水预测 85
二、供需平衡分析 89
第二节 水资源总体配置 90
一、水资源配置原则和目标 90
二、总体水量配置 92
第三节 水资源配置工程 96
一、重点水源工程 96
二、重点节水工程 101
三、其他工程 102
四、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工程 103
第七章 水资源保护规划 106
第一节 水功能区划 106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规划目标与布局 111
一、规划目标 111
二、规划总体布局 111
第三节 入河排污总量控制方案 112
一、水域纳污能力 112
二、水域入河限制排污总量分解及阶段性控制方案 114
第四节 重点水域典型入河排污口调查及调整方案 115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与调整原则 115
二、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 116
第五节 河湖生态需水 117
一、确定河湖生态需水的必要性 117
二、河流、湖库生态环境需水的确定原则 118
三、生态需水确定的方法 118
四、主要河流、湖库生态需水 118
五、生态需水的保证 119
第六节 水资源保护措施 121
一、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121
二、加大污染源控制力度 121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河流生态用水 122
四、加大水域综合治理力度 122
五、加快跨区域调水建设步伐,扎实开展跨区域调水前期规划、研究和勘测 123
六、加强地下水水资源保护 123
七、节水促进水资源保护 126
八、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26
九、加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 126
十、加强相关科学研究 126
第七节 重要水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意见 127
一、引江济淮工程输水沿线水源地保护 127
二、淮南市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 132
三、水环境整治和水生态修复 133
四、湖库水生态治理 133
五、加强淮河以北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134
六、采煤沉陷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134
七、水生态文明建设 140
第八章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141
第一节 全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141
一、水源地分布情况 141
二、 饮用水水源地状况 141
三、饮用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44
第二节 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原则与目标 144
一、规划原则 144
二、规划目标 145
第三节 实施方案 145
一、建立水源地具体的保护区及准保护区 145
二、污染源综合治理 147
三、面源污染的整治 148
四、建立有效的水源地监控体系 148
五、管理体制、机制与制度建设 149
六、应急预案 150
第九章 水资源监测规划 155
第一节 水资源监测现状 155
第二节 水资源监测规划目标、原则和建设内容 155
一、规划目标 155
二、规划原则 156
三、主要建设内容 156
第三节 水量监测规划 156
一、水资源量监测站点的设置 156
二、监测方法 157
三、监测频次 157
第四节 水质监测规划 157
一、监测站点的设置 157
二、监测方法 158
三、监测项目 158
四、监测频次 159
第五节 数据传输和控制系统建设 159
一、水资源数据库建设 159
二、信息传输系统建设 159
三、监控管理系统建设 159
第六节 监测基地建设 160
一、监测机构 160
二、任务分工 160
第十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61
第一节 综合评价 161
第二节 社会效益分析 162
第三节 生态效益分析 164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 166
第一节 环境保护目标 166
一、水资源开发 166
二、水环境保护 166
三、水生态修复 166
第二节 环境影响初步分析 166
一、城乡供水建设的环境影响 166
二、农业灌溉节水的环境影响 166
三、发展灌溉面积的环境影响 167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167
五、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67
六、入河排污口整治对环境的影响 167
七、监测能力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68
八、沉陷区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168
第三节 对策措施 168
第十二章 规划保障措施 170
第一节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170
一、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170
二、建立和完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172
三、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173
四、建立和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 174
第二节 其他保障措施 175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职责分工 175
二、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175
三、完善政策制度,强化执法监督 176
四、拓宽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 176
五、加强能力建设,科学管水用水 177
六、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力量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