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规划更新

农林牧渔规划推荐

农林牧渔规划热门

竹溪县草地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2021-12-03 04:12:54 +0000 UTC

为加强草地保护建设,实现草地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湖北省草地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大纲》,结合竹溪县草地实际状况,制定本规划。

一、草地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地与耕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县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县是一个草地大县,拥有包括草山坡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地近15.7万公顷,大约是全县耕地面积的5.9倍。草地是我县面积较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地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养殖户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地资源,对维护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民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地保护建设是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草地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人为开垦草地、破坏草地植被的现象十分严重,草地不断退化,生态持续恶化。我县天然草地大多位于南部山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流失和河流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草地保护和建设,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加强草地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草地保护建设,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可以有效增加畜产品供给,保障肉食品供给安全。草地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草地保护建设,转变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县域经济。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积极发展草地畜牧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有效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草地也是食品、纺织、制革、制药等产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

[Page]
(三)加强草地保护建设是加快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竹溪县的草地大多分布在西南部高山地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比较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与全县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草地畜牧业是山区的优势产业,加快地区发展必须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草地畜牧业。加强草地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对于促进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草地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大力加强草地保护建设,积极落国家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法治草,科技兴草,草地保护建设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草地法规政策不断完善。198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12月全国人大修订后的草原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草原法的实施和完善,使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步入法制化轨道,逐步扭转“草原无法、破坏无罪”的局面。2002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草地保护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保障政策。我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草地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成立了草地监理机构,负责草地的保护和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草地法制建设。

二是草地家庭承包制稳步推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县逐步实行了林地(包括草地和荒坡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实行林地、草地公有、分户承包、家畜户有户养,明确了草地保护、建设与利用的责、权、利,初步解决了草地“大锅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牧业生产、保护建设草地的积极性。目前,全县草地承包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70%。

三是草地保护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县对草地保护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草地改良上,[Page]2002~2008年,投入资金10余万元,实施了人工种草建设工程项目,共改良草场402公顷,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人畜饮水、饲草料基地等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大为改善。通过保护建设,项目区草地植被得到初步恢复,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种草养畜热情高涨,以草定畜、科学养畜的意识得到增强。

四是草地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草地技术推广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尤其在牧草新品种引进、草地资源监测、病虫鼠害防治、人工种草、草地改良以及家畜饲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草地保护建设技术进步。

五是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几年来,我县充分利用草地监测获取的数据,通过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以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和牲畜棚圈等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季节性放牧等科学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草地畜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9年9月,全县利用茶园、果园、荒坡地发展2000只以上土鸡散养户27个,规模养殖总量达到70万只;发展1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户)101个,其中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个,1000头以上的1个,规模养殖总量达到3400头;发展30只以上规模养羊场128个,规模养殖总量达到4.28万只。同时,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坚持科技兴草兴牧,大力推广先进的饲草料种植和饲养管理技术,改良草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使草地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尽管近年来我县草地保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应该看到,我县草地生产利用能力总体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保护和建设草地,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当前草地保护建设及利用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政策措施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草地在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未引起的足够重视,保护和建设草地的责任意识不强。重视追求草地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生态和社会功能。草地生态补偿机制和保护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草地法制不健全,监理体系不够完善。保护草地、建设草地、合理利用草地的良好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Page]

二是草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县7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退化的主要表现是植物群落构建发生重要变化,以芦苇为主的高禾类植物占70%以上,草场的宜牧性能下降,已成为制约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是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不高。我县草地畜牧业经营粗放、管理落后、效益低下等现象较为突出。长期以来,草地畜牧业主要依赖天然草地放牧。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牲畜数量的增加,不仅效益低下,而且也造成草地资源严重破坏。

四是投入不足,草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对草地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多索取、少投入的现象非常突出,草地投入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草地保护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全县对草地保护建设启动了一些项目,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由于草地面积大,投资总量仍然严重不足,难以适应草地保护建设及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明确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规划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这为草地保护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草地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从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生态优先上来,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草地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草地经济增长方式、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草地保护建设利用项目建设,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增强草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Page]

(二)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我县草地类型分布特点、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着眼于草地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确定各个区域保护建设的重点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二是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持续利用。突出草地的生态功能,加强草地的资源管理和有效保护。根据草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突破口,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项目建设,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全面保护,以全面保护巩固建设成果。同时还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促进草地的合理利用,巩固保护与建设成果。

三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把草地生态保护建设与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力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与任务

1、总体目标:通过实施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科学饲养、家畜改良以及禁牧、休牧、轮牧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努力实现“草地绿起来、草地畜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到2020年,全县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地区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草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草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建立起人与资源、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

2、具体任务:到2020年,全县累计改良草场1.6万公顷,人工种草面积达到0.7万公顷。建设良种牧草繁育基地保留面积75公顷,年产草种达24吨以上。累计建设草地自然保护区7处。累计治理退化草地1万公顷以上。全县60%的可利用草地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地植被明显恢复,草地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草地畜牧业较快发展,牛存栏达到5万头,羊存栏12万只。

3、“十二五”目标:到2015年,草地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草地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合理利用的各项措施不断推进和完善,草地支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草地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引导人工种草,畜群结构不断优化。[Page]

具体任务:到2015年,全县累计改良草场0.7万公顷,人工种草面积达到0.35万公顷。建设良种牧草繁育基地40公顷,年产草种达13吨以上。新建草地自然保护区3处。累计治理退化草地0.3万公顷以上。全县40%的可利用草地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地植被明显恢复,草地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草地畜牧业较快发展,牛存栏达到2.5万头,羊存栏8万只。

四、草地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根据我县草地的区域性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保护建设利用的需要,将我县草地划分为西南部高山区(海拔800米以上)、中东部二高山区(海拔500-800米)、北部低山平坝区(海拔500米以下)等三大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结合草地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采取分区治理的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西南部高山区(海拔800米以上)

基本情况:该区位于我县西南部,涉及泉溪、丰溪、天宝、桃源、向坝等5个乡镇,是我县西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该区草地面积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50%以上,有200公顷以上的大天然草场5个,草地呈自然繁衍状态,没有进行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草地保护建设滞后。该区域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000毫米,降水分布均匀。但该区年日照时间较短,冷季寒冷漫长,山高坡陡。该区域以热性冠草丛草地为主,生态系统稳定。但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民普片追求经济效益,重退耕还林,轻视退耕还草,导致林进草退,宜牧性能逐步下降。

主攻方向:治理退化草地,恢复草地原生植被,改善草地生态,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重点实施清除杂冠及高禾类植物和人工种草等工程。一是实施草场改良工程,采取清除害草、补播改良等措施,对优良牧草进行保护。二是实施人工种草工程,通过人工种草、草场改良等配套措施,对退化草地进行综合治理。三是加强优良牧草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的供应能力。四是加强草地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储备物质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灾害能力。[Page]

目标任务:到2015年,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0.1万公顷,改良草场面积达到0.3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0公顷,草种产量达3吨。建立草地自然保护区2处。牛存栏达到1.5万头,羊存栏4万只。草地灾害防控能力不断增强。

到2020年,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0.2万公顷,改良草原面积达到0.7万公顷。良种繁育面积达到20公顷,草种产量达6吨。累计新建草地自然保护区5处。牛存栏达到2.8万头,羊存栏6万只。建立较为完善的草地灾害防控体系。

(二)中东部二高山区(海拔500-800米)

基本情况:该区位于我县中东部,涉及鄂坪、汇湾、新洲、兵营、县河等5个乡镇。该区草地面积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30%左右,有200公顷以上的大天然草场2个,草地呈自然繁衍状态,有部分的人工草地。该区域年降水量一般在800-900毫米,降水分布均匀。该区域以热性草丛草地为主,植被多数为高禾类,生态系统稳定,宜牧性较好,但有一定程度的退化。

主攻方向:保护草地原生植被,改善草地生态,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重点实施清除害草和人工种草等工程。一是实施草场改良工程,采取清除害草、补播改良等措施,对优良牧草进行保护。二是实施人工种草工程,通过人工种草、草场改良等配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三是加强优良牧草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的供应能力。四是推行季节性放牧,舍饲的饲养方式。

目标任务:到2015年,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0.1万公顷,改良草场面积达到0.2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5公顷,草种产量达5吨。新建立草地自然保护区1处。牛存栏达到1万头,羊存栏3万只。

到2020年,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0.2万公顷,改良草场面积达到0.5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25公顷,草种产量达8吨。累计建立草地自然保护区2处。牛存栏达到1.6万头,羊存栏4万只。

(三)北部低山平坝区(海拔500米以下)

基本情况:该区位于[Page]305省道沿线,县城周边,涉及城关、中峰、蒋家堰、水坪、龙坝等5个乡镇,是我县“百里长廊”建设区域。该区天然草地面积较少,主要是河滩、岗地等零星草地,还有部分的人工草地。该区域年降水量一般在800-900毫米,降水分布均匀。该区域以热性草丛草地为主,植被矮小,生态系统稳定。但成片面积小,不宜大群放牧。

主攻方向:保护草地原生植被,改善草地生态,提高草地生产能力。重点实施清除害草和人工种草等工程。一是实施草场改良工程,采取清除害草、补播改良等措施,对优良牧草进行保护。二是实施人工种草、草场改良等配套措施。三是实施草林配套体系建设,提高草地植被的覆盖度。四是推行季节性放牧,舍饲的饲养方式。

目标任务:到2015年,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0.15万公顷,改良草场面积达到0.2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5公顷,草种产量达5吨。牛存栏达到0.5万头,羊存栏1万只。

到2020年,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0.3万公顷,改良草场面积达到0.4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25公顷,草种产量达8吨。牛存栏达到0.6万头,羊存栏2万只。

五、草地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我县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从草地生态保护建设、防灾减灾及草地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着手,实施退耕还草工程、退化草地治理工程、草业良种工程、草地防灾减灾工程、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草地区人畜饮水配套工程、草地开发利用工程等六大工程。

(一)退耕还草工程。该工程主要在高山区和二高山区,这一区域现有草地面积10万多公顷,其中70%以上严重退化。主要通过退耕还草、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措施,恢复草地植被,促进草地生态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二)退化草地治理工程。该工程主要在西南部高山区5个乡镇实施,工程区内退化草地面积7万余公顷,通过清除杂冠、高禾芦苇后进行飞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措施,使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治理,恢复草甸类生态植被,从总体上遏制退化草地的扩展趋势。[Page]

(三)草业良种工程。按照生态地带性要求,在高山、二高山区建设黄竹草、墨西哥玉米等良种牧草繁育基地;在305省道沿线建设苜蓿、白三叶、黑麦草等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草业良种繁育体系,大幅度提高我县牧草良种生产能力。

(四)草地防灾减灾工程。按照我县草地火灾、病虫鼠害、毒害草等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因害设防,分区施治,加强草地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灾物资保障体系及指挥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防治应急反应能力。

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在西南部高山区和中东部二高山区的10个乡镇。主要建设内容为物资储备库、防火站、指挥中心及防火隔离带设施建设。草地病虫鼠害防治重点区域在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

(五)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已建设的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按照草地类型、自然特点和气候规律等因素,从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确定草地自然保护区,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建设和完善一批草地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具有代表性的高山草甸,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地。需完善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更新交通、通讯和管护设施,购置与新建部分监测、宣传设施。拟新建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立管护站,购置交通、通讯、监测、宣传设备。

(六)草地开发利用工程。该工程应在全县范围内实施, 因为我县草地均属于轻度利用,未发生石漠化,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主要开展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田轮作等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建设规模牧场,完善人畜饮水配套设施,实现草畜平衡,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

六、保障措施

草地保护建设利用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相当艰巨。

(一)加强领导,切实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草地保护建设利用事关植被的恢复与保护,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草地保护建设利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草地恢复与建设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地位,把草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与发展畜牧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草地保护建设利用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草地保护建设利用的目标责任制,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Page]

草地保护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发改、财政、农业、林业、畜牧、水务等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

(二)强化依法治草,认真落实各项草地保护制度。要按照《草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和要求,实行严格的基本草地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草地生态监测预警机制,促进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草地保护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快《草原法》地方性配套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草地管理、监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厉打击开垦、乱采滥挖、非法征占用等破坏草地的行为,有效遏制草地面积递减的趋势。

(三)完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草地投入力度。认真研究制定促进草地保护建设利用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草地畜牧业发展,增加对草业的投入,对草地进行确权,落实承包责任制,发挥农民对草地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增加对重点工程及草地监理、监测、科研、防灾等的投入。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草地生态补偿机制。在坚持政府因素积极投入、统筹结合利用现有相关资金的同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筹集资金,积极引导和利用民营企业、农民个人等社会资金,加大对草地保护建设利用的支持力度。

(四)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草地科技水平。要努力增强草地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广泛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提升草地保护建设利用整体技术水平。要加大对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紧紧围绕草地保护建设利用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加强科学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争有所突破。积极推广良种生产、优质高产牧草种植和饲草饲料青贮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草地保护建设利用的科技水平。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Page]

(五)切实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草地建设的重点工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按规划选项,按项目实施,按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建设资金,按效益考核。重点工程要组织力量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做好经济、技术论证。引入竞争机制,对工程建设实施公开招标选择实施单位。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组织设计和施工,逐步引入工程监理制,定期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

(六)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草地保护建设利用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要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草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泛普及草原科技知识,弘扬种草、护草、爱草的绿色文化。树立和运用大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草地资源的保护开发,确保草地永续利用。把草地保护建设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来发展。树立和运用大食物的理念,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增加草畜绿色食品供给。树立和运用大生态的理念,充分发挥草地的生态功能,建设好草地生态屏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建设草地的责任意识,努力创造全社会爱护草地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