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报告更新
原创报告推荐
原创报告热门
自由港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2019-12-07 04:58:30 +0000 UTC长期以来,我国保税区和港口建设实行两条线的发展体制,逐步形成了“二元化”的发展结构。兴办保税区,是我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通道,是率先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区。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对保税区和港口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保税区和港区在分别实际运作中,都遇到困扰它们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就是规模小、功能单一、综合化服务能力不够,要突破这种发展瓶颈,必须要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
在这种形势下,大规模、多功能、综合性的集成化的经济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设立保税区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货物流通,服务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使之成为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自由贸易区综合性的功能是保税区未来发展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了775个,占65.6%。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都可在区内自由进出,在区内可以进行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销、制造、拆装、改装、加标签、分类、与其它货物混合加工等商业活动。目前自由贸易区仍有数量上持续增长、影响进一步扩展、功能趋向综合和管理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现代港口的发展,已由单纯的“运输、装卸”的节点向“提供分拨、增值服务、信息服务”等物流功能的综合物流节点方向发展。
因此,自由港(全称就是“贸易自由港”),作为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形式,集成了保税区和港口的功能,是我国未来保税区和港口一体化的基本形式。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港区联动的试点实质上就是自由港的一种模式,也是实现自由港功能的一种途径。